共享经济是2017年最火爆的投资风口,这个观点应该没人会反驳。从Uber和Airbnb开始,共享经济已经走过了近十年时间,而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,这一领域被探索得更加极致。
先有共享单车杀得难解难分,后有共享充电宝和共享雨伞引爆社交话题,再往后,更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共享就都开始冒头了:共享篮球、共享KTV、共享睡眠舱、共享汽车、共享小马扎……
但有些共享产品,其实就是传统出租行业的老面孔,打着“共享”的名义,伪装成“互联网+”的小鲜肉。有网友戏言:“最近想做个共享电脑的项目,购置一批电脑,凭二代身份证就可以用,每小时收费五元。有人投资吗?”
这个段子其实反应出了大众的疑问:作为投资风口的“共享经济”到底是不是伪命题?
一些市场现象也印证了这一疑问:已有多家共享单车企业宣布倒闭,除此之外倒闭的同类公司还有很多,比如共享厨房的熊猫私厨、妈妈的菜,共享玩具的乐童网……
其实“共享经济”的真伪命题极好判断,只需要弄清楚三件事情:需求是否确实广泛存在?共享是否优于购买?是否有完备的商业模式?
1.需求是否确实广泛存在?
“真正好的产品,其实不是求人去买的,而是必须要有市场需求,真正好的产品是有人来拉住你的手,来恳求你。”李开复在《世界因你不同》中阐释了这个简单的道理,“共享经济”亦是如此,只有满足需求或者可以创造出需求的产品才会拥有市场。
作为共享经济的优秀案例,打车软件和共享单车都注重的是出行领域。前者颠覆了路边拦车概念,为用户出行提供了便捷的方式;后者则给出了短途出行解决方案,直击出行“最后一公里”的痛点。
而共享篮球、共享雨伞、共享汽车等,之所以被人怀疑,正是因为需求不够广泛和明确。
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在这波共享经济大潮中准确命中了滴滴和ofo,他曾明确表示不会投那些市场体量不够的项目,“共享单车可以每天2000万单,篮球、小板凳能做到这个体量吗?”
什么是广泛存在的需求呢?无外乎出行、健康、居住,生活中越常用到,需求越大。
2.共享是否优于购买?
“在美国总共有8000万台电钻,平均每台只被用到13分钟”,《共享经济时代》的作者瑞秋·波特斯曼曾经提出过一个问题,“大家真有必要自己买电钻吗?”而答案显而易见,用户要的是墙上的孔洞,而不是一个要花费数十美金的笨重机械。
很明显,共享一个电钻是比购买一个电钻要合算的,如果不考虑上面所说的需求量问题,美国人民的确需要有家公司来做“共享电钻”。
但美国没有共享电钻,却有共享民宿Airbnb:共享住宅的居住空间,也共享当地的文化和风情。对于屋主来说闲置的资源得到了利用,而对于住客而言这比买一晚酒店的房间使用权划算很多。住宅之所以能被共享,是因为它昂贵,但有相当的闲置率。还有很多同样的产品符合这一条件,如按摩椅、健身房会员卡等。
3.是否有完备的商业模式?
“共享电钻”只是波特斯曼所举的例子,毕竟需求太小,运维成本又高,不具备很好的商业价值。而Airbnb能形成一套完备的商业模式:分享人提供住宅居住权,用户付款,平台提供信息中介和交易担保同时赚取费用,逻辑非常清晰。同时也没什么损害问题,住宅不会被拿走,成本也不用平台承担。
而目前,共享单车的浪潮正逐渐褪去,因为单车的生产成本需要平台来承担,而盗窃、人为破坏等损失则不可忽视,只有体量足够大的平台才能耗得起租金和押金“细水长流”式的盈利方式。更不用说共享单车还面临违规停放等社会问题。
以上三个问题,是对所有共享经济产品绕不过去的“拷问”。想投入共享经济,不妨先自我检验一下。
在巨大的风口下,共享经济真伪的质疑会伴随每一个共享产品,任何分析解释都难免有些纸上谈兵,只有实用才是最好的证明,用户是否接受、认可才是检验一款产品的唯一真理。
更多互联网转型干货,欢迎关注大腕互联:www.dawaner.net